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,棉花是我老家最主要的經濟作物,也是鄉親的主要收入渠道。每年春天種棉花,夏天田間管理,秋天撿棉花,冬天拔棉花柴,就成了各家各户的主要農活。
種棉花之前,要先進行整地,破除土壤板結,改善土壤性狀。整地要求上虛下實,耙地要求耙耮橫到邊豎到沿,中間不能遺留空白,使地面平坦,土壤表層無壟起和明顯凹坑,耕層疏鬆,表層細碎無土坷垃。
為保證棉種出芽率,種棉花之前,要先催芽,不是直接把棉種種在地裏,那樣出芽率很低影響產量。
我爺爺是地地道道的莊户人,一輩子在農村種地,是遠近聞名的種地“好手”。每年我們家種棉花之前,都是爺爺負責為棉種催芽,四鄰八舍也常常請爺爺去做技術指導。
發芽的棉種種到地裏,過三四天左右,棉苗就會慢慢生長出來。露出地面的嫩黃色的小苗苗,非常可愛。
棉苗出土後不久,就到了田間管理階段。先是定苗,根據一定的距離,把長勢良好,葉徑粗壯的棉苗留下,其餘的鋤掉。生長期的棉花主要就是治蟲了。
那時我正在中學讀書,每年放暑假的時候,也正是棉花治蟲的關鍵期。由於父親精通木工和瓦工活,三天兩頭給鄉親幫忙蓋房子打傢俱,家裏的農活基本上幹不了多少,我們家幾畝地棉花的治蟲任務,就落在了我的肩上。
到了棉花生長的後期,還要防治紅蜘蛛和棉鈴蟲等害蟲。棉鈴蟲這小蟲子特別可惡,很難被發現,需要仔細查找才能逮住,然後放進事先準備好的玻璃瓶裏,拿回家餵雞。據説,母雞吃了這些“活食”,下蛋多個頭大。
秋天是棉花收穫的季節。開得又白又大又飽滿的棉花特別討人喜歡。這時候,撿棉花就成了主要農活,等將所有的棉花都撿乾淨後,也就到了冬天拔棉花柴的時候了。拔完棉花柴,把土地收拾乾淨,一年的耕作才算結束。
如今,農村老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,種地也實現了機械化。但是當年在老家種棉花時的情景,還是會時常浮現在我的眼前……